“大哥去当兵,二哥去送粮,嫂嫂当看护,妹妹做衣裳……”这首儿歌,生动描绘出后方百姓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是四川省西充县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真实写照。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西充县地下党员深入占山、车龙等乡场,积极动员组织首批义勇壮丁队。同年8月,四川省抗敌后援会西充分会成立,广泛动员城乡青壮年参加抗日义勇军,奔赴前线抗日。10月初,856名西充壮丁在县城东门外大佛寺操场与亲人告别,奔赴重庆参加战前集训,之后855人编入国民革命军第43军26师野战营,开赴江西前线抗击日寇。

八百壮士合影(部分)旧照。西充县地志办供图
1938年4月,西充义勇壮丁首次参加湖口保卫战,承担起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在战斗中,他们凭借“高地阻击、撤退反击”的战术,成功掩护全师撤退,英勇事迹被全师传颂。因西充人口头禅爱说“锤子”,各地官兵平时总喜欢称他们为“锤子兵”。由于在此战中表现出色,他们赢得了“英勇善战锤子兵”的光荣称号。
他们勤操苦练,战斗技术均达到优秀标准。在战场上,人人冲锋在前奋勇杀敌,舍身炸碉堡、坦克,咬着鬼子的耳朵不松口同归于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然而,这些壮士大部分阵亡于战场,仅有20余人幸存。许多英烈的遗骸合葬在江西省进贤县梁家渡26师阵亡将士公墓内。

攻克武乡县城据点。西充县地志办供图
抗战胜利后,抗敌后援会西充分会在县城肃王庙树立木质纪念牌,将为国捐躯者姓名用红字书写其上。家乡人民怀着崇敬与哀思,尊称他们为“八百壮士”。2023年3月,西充县城化凤山下矗立起“八百壮士赴国难”群雕,铭记西充的抗战历史和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

追寻西充八百壮士抗战路出征仪式。西充县地志办供图
据统计,抗战期间,西充县共有63881名壮丁奔赴战场,其中19982人壮烈殉国。“八百壮士赴国难”,是全体西充人民英勇抗战的缩影,也是抗战时期感动全国的英勇事迹。当时,他们的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极大激励了西充、南充、四川乃至全国人民踊跃参军、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其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被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书写属于当代人的光辉篇章。(实习生王孜萱参与采写)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