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天就在今天正式圆满落下帷幕!这意味着我们终于要挥别让人煎熬难耐的酷热暑天,即将迈入天高气爽的金秋~不过,出伏后,虽然天气不再热得让人抓狂,但从出伏到秋分的这一时段,依然是处于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气候愈发干燥,昼夜温差也不断加大,忽冷忽热间,身体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这段时间,对身体的养护依然不能松懈!想要从夏安稳入秋,出伏后,记得做好这些事儿!

Image by Freepik
出伏后尤其注意三防
防“秋老虎”:出伏后,暑气渐退,但不代表完全消退,部分地区还会出现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2℃甚至35℃的“回热”天气,这种高温并伴随空气干燥的情况,会加快人体水分流失,并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等不适,因此,这个时候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同时避免并减少高温时段外出,一定要外出的话也要做好防暑措施。
防“秋燥”: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津液容易被“燥邪”所伤,引发口鼻干燥、口干咽痛、咳嗽、皮肤干燥等不适;还可能影响肺脏功能,增加呼吸道敏感风险。这个时候应及时补水润燥,以防加重身体不适。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防“秋乏”: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其实,“秋乏”的本质是由于季节交替中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节律调整不同步导致的。一是立秋后,睡觉时间开始提前,此时的作息如果不从夏季的“晚睡”模式中及时跟着调整,就容易出现“秋乏”。
另外,夏季气温高,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进入秋季后,血管会随着气温下降逐渐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相较于夏季就会出现短暂的适应性调整,这时候也会引发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乏累”表现。
出伏后身体养护做好这些事儿
饮食:润燥滋阴
优先选择温润滋阴的食物,例如梨、莲子、蜂蜜、莲藕、白萝卜等。同时,少吃生冷寒凉、辛辣燥热、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减少刺激,避免引发肠胃不适。
起居:早睡早起
为缓解秋乏,同时帮助身体储存阳气、收敛津液,减少干燥环境对身体的影响,此时的睡眠应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理想睡眠时间为21:30-22:00左右;早晨5:30-6:30起床。
想要在这个时节睡个好觉,大家在日常中可以调整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白天多晒太阳、适当运动、注意饮食等)、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睡前避免刺激、放松身心等)、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确保卧室环境的安静、昏暗、凉爽),为入睡做好准备。
同时,有睡眠问题的朋友,可以打开梦陀螺“深睡小屋”健康睡眠系统,在卧室打造一个有助睡眠的荷电粒子微环境。该系统应用荷电粒子与荷电粒子波等原创关键核心技术(已获多项国际专利),通过载能荷电粒子以波的形式与大脑脑波形成叠加和增幅,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微环境,提供无损伤、非药物、非接触的新生物学辅助深度睡眠解决方案。

曾在2022年冬奥会入驻冬奥村为运动员提供健康睡眠保障服务,还连续参加七届进博会,五届消博会,荣获数十家权威媒体竞相报道,安全靠谱,用着更放心!
当然,除了要调整作息,室内环境方面要注意增湿防燥,可以利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调控在50%-60%,也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清水;出伏后空调可逐渐减少使用,如果要开,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并且避免风口直吹肩颈、腰腹;夜间睡觉可盖薄被,尤其注意护好肩颈等易受凉部位。
穿衣:重点部位注意保暖
出伏后,昼夜温差不断拉大,如果穿衣不当,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肩背酸痛等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像背部、腹部、脚部这几个重点部位需要多加防范,早晚天气较冷的时候最好穿上薄外套,晚上睡觉时可适时床上袜子,避免受凉的同时,也有助于入睡。
运动:温和为主
以类似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为主,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耗损阳气。运动时注意避开清晨低温时段,期间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情志:保持平和心态
秋季,万物凋零,有些朋友可能会因为环境萧条,产生低落、焦虑情绪,这时候可以通过听轻柔音乐、阅读纸质书籍、冥想、深呼吸、瑜伽、与朋友聊天等方式舒缓情绪,放松身心;也可以登高赏秋、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生机,改善低落情绪。
总体而言,出伏后,虽然暑气最盛的日子过去了,但从出伏到秋分的这段日子,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干燥,人体会因为一时难以适应季节变化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身体养护依然是关键。希望通过本期内容,大家可以做好这时段的调养工作,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为后续过冬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