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模拟的废墟中,红、蓝、黑三色救援目标散布各处,黄色危险区域闪烁警示,橙色安全区静候使命达成——这不是灾难现场,而是智能搜救挑战赛中的虚拟赛场。在这里,来自青岛的“KBACK”少年战队正用代码完成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
在刚刚落幕的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上,这支年轻的队伍从多国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U19组别及联队赛双料冠军。

“KBACK”队在比赛中。尹晓筠摄
这支名为“KBACK”(寓意“王者归来”)的队伍,由13至17岁的青少年组成。战队最初成立于2018年,曾夺得2018年亚太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冠军。经历新老队员交替,如今他们以全新阵容重返赛场,再续辉煌。
“现场公布救援场地后,我们只有150分钟的反应时间。”队长肖尚达回忆道。在这两个半小时里,他们必须完成地形分析、策略制定与程序编写,指挥机器人在虚拟场地中高效执行救援任务。
比赛地图一经发布,队员们迅速围拢,低声交流障碍区域与路径选择的初步策略。确定基础方案后,所有人立即回到电脑前,键盘敲击声密集响起,编程全面展开。
“我们先讨论可行方案,分头编写,再集思广益优化算法。”肖尚达介绍,当出现方案分歧,队员会并行测试不同思路的可行性,依靠实际运行数据做出决策——这种高效协作,源于团队成员之间深厚的默契与信任。
真正的技术突破不止于算法精妙,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生命温度。这群年轻人通过优化路径规划与算法响应,努力缩小虚拟演练与真实救援的差距。他们调试的每一行代码,都致力于让机器人技术在灾害现场高效执行任务,提升救援效率与安全性。
“我们学习编程,是希望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使用者。”16岁的徐敬淇说道,“希望有朝一日,机器人能代替人类走向救援最前线,让消防员、抢险人员远离危险。”

队员尹晓航在比赛中专注地编写代码。尹晓筠摄
“KBACK”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山东省日益浓厚的青少年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近年来,山东已构建起多层级、广覆盖的机器人赛事体系,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和省级机器人竞赛在山东多地相继落地。这些赛事不仅为青少年打造了学习交流与成果展示的高水平平台,更有效推动了机器人知识的广泛普及,持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
这种普及不仅体现在赛事规模上,更反映在教育理念的变革中。2025年8月底,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并计划从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有效路径。
从课堂到赛场,从理论到实践,青少年人工智能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用代码编织梦想,用算法解决问题,用技术守护生命。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正立于时代潮头。他们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赛场,投向由机器人技术开创的广阔未来。(乔姝)
(责编:陈秋童、邢曼华)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