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拇指姑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三年级视障学生晨晨,指尖拂过厚重的盲文书页,一字一句分享着假期读过的童话。
讲台前的语文教师管艺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地看着她时而因紧张而握紧的小拳头。教室里,另外两名学生青青和月月,也听得格外认真——她们是这个班的全部学生。这里的小班是常态,一个班不超过八人。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学生分享童话故事。李昱娴摄
接下来练造句:从“我想吃冰激凌”到“今天我想吃一个甜甜的草莓味冰激凌”,发言此起彼伏。句子慢慢变长,如同树苗破土向上。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说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句子,是通向世界的一步路。
课间,管艺常被几只小手“粘住”——只要摸到老师在身边,孩子就安心。她说,从教10年的成就感不在“桃李满天下”,在“孩子们每天都往前半步”。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始建于1947年,如今教师151人,服务对象涵盖视障、听障、智力障碍、孤独症四类共300余名学生。更多孩子能走进校园,是因为制度先伸出了手——山东省积极推动扩大残疾儿童救助覆盖面,在国家标准0—6岁基础上,扩大至17岁,取消对救助儿童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应救尽救,一个不漏”。看不见的托底,换来一个个可见的到来。
制度托底,还要教育托举。济南特殊教育中心逐步从传统的盲聋教学体系转型覆盖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多学段的综合性特殊教育体系。2019年,学校设立康复中心,孤独症教学成为新拓展的重要方向。40余名孤独症孩子正在这里被看见、被接纳,逐渐学会表达。

教师正在课堂上引导孤独症学生发言。人民网 庄润泽摄
“我们一起来找朋友,谁接住了,就介绍一下自己。”
在一间孤独症集体康复训练室里,教师王萌带着7名学生围坐成圈,传递着一个软布玩具。她说话轻,动作慢,身旁有两名辅助教师协助引导。
这堂课名叫“社会沟通”。孩子们起初是回避和尖叫,后来学会轮流、等待、回应。“我们有孩子能背《三字经》和古诗了,也能在模拟超市里学会购物、结账,这些训练能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务主任张杨介绍,“先融入小社会,才有机会走进大社会。”
让“沉默”的孩子开口,是慢功夫。“慢”的背后,是对特殊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考验。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省每年对超过5000名康复专业人才进行规范化培训,并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代训”;同时,针对孤独症康复评估技术开展专题培训,确保每家孤独症机构至少配备一名合格的评估师资。课堂上那几秒安静的等待,背后是一整套稳固的体系。

教师与低龄学生相处时,“手不离手”已成常态。济南特殊教育中心供图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是我们的目标。”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校长于生丹说。
成才的路径不止一条,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自己的赛道。近年来,学校“普职融合+贯通培养”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学生们铺设通往未来的多元化道路。今年,有15名毕业生通过高等特殊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此外,职业教育也硕果累累,学校开设的中医康复保健、服装设计与工艺等四个专业方向,正为96名职教在校生提供着一技之长的支撑。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中,有残奥会冠军、著名推拿医师、国家级聋人篮球赛奖项获得者……起点或许特殊,但抵达的终点同样广阔。
一所特殊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港湾,也是老师们守望的灯塔。教育的重量,关乎一个个家庭的希望。特殊教育,正是这份托举中温柔且坚韧的一双手。(庄润泽)
(责编:贾晓宇、邢曼华)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