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早醒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同困扰。有8位老年朋友们聚在一起唠嗑,可能得有5位甚至以上念叨自己觉少不踏实。有人凌晨一两点醒,有人三四点醒,也有人四五点醒;有人醒了之后还能再眯会儿,有人却只能睁眼等天亮。
虽然说早醒、睡眠时间缩短是老年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但长期如此难免会影响身心健康。我家隔壁一位大爷就曾是这样,几乎每天凌晨三四点醒来,之后再难入睡。每次见他都觉得他少了几分精气神,整个人蔫蔫的,有次看见他在楼下坐在马扎上,手里还拿着扇子就打起了盹。不过,这两天又碰见他,发现大爷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上笑呵呵,肉眼可见地精神了,打招呼声音都洪亮了很多,脚步也轻快利索了不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大爷“睡”好了。之前”睁眼到天亮“,现在基本”一觉到天明。而让他睡眠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竟与大爷每天傍晚做的一个动作有关,那就是 ——晨光疗法。今天就来揭开这个 “睡眠密码” 的神秘面纱,看看晨光疗法究竟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困扰。

Image by Freepik
什么是晨光疗法?
晨光疗法,也叫做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暴露于特定强度和光谱的人工光源下,调节生物节律、神经递质分泌及维生素D合成等生理机制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很多人对此可能会感到疑惑,不是说睡前要确保卧室环境的昏暗吗,照光岂不是让人更精神?这其实与人体的 “睡眠指挥中心有关:大脑松果体会根据外界光线的变化分泌两种关键激素:白天分泌血清素(让人精力充沛),夜晚则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松果体功能衰退,褪黑素分泌节律提前、生物钟相位前移,易出现早醒且难以再次入睡的问题。
晨光疗法通过在清晨特定时间(如起床后1-2小时内)给予一定时长(单次20-30分钟)的特定光照(优先选择波长460-480nm的蓝光设备,强度10000勒克斯),抑制褪黑素过早分泌,延迟生物钟相位,使其与正常睡眠-觉醒周期同步,从而延长睡眠时间、减少早醒频率。同时还能通过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缓解早醒导致的情绪低落、焦虑、疲劳等问题。
当然,晨光疗法分为自然阳光暴露与人工光疗两种方式,上述所说的模拟自然晨光的特定光照就属于人工光疗。如果现实条件允许,每天早晨到户外进行30分钟的户外活动也可以,比如晒晒太阳、散散步。
人工光疗如何实现?

Image by Freepik
首选,选择设备:需要使用专用的光照疗法灯(非普通台灯或日光灯),光照强度通常为 10000 勒克斯(lux);光谱为接近自然光的全光谱;灯的发光面需足够大,确保光线能均匀覆盖面部。
其次,照射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睡眠问题和个体差异来定,通常单次治疗时长20-30分钟,关键是与目标节律匹配:提前生物钟,可以在早晨醒来后 1-2 小时内照射;推迟生物钟,可以在傍晚(日落前 3-4 小时)照射。
然后,照射方式:光源与面部保持30-60厘米距离(具体按产品说明);无需直视光源,正常坐立即可;避免同时接触其他强光。
最后,这种方法通常坚持1-2 周就可以见效果,具体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调整。情况有所改善缓解后,可以逐渐减少频率以维持效果。
晨光疗法的 “增效组合拳”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按时起床;
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
睡前避免刺激(不吸引、不喝酒、不饮浓茶、不食过度油腻辛辣食物);
睡前通过泡脚、冥想、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放松身心;
睡前优化卧室环境,确保睡眠空间安静、昏暗、凉爽,同时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打造有助睡眠的荷电粒子微环境。应用荷电粒子波原创核心技术,以无损伤、非药物、非接触的物理方式,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微环境,为睡眠障碍人群提供新生物学深度睡眠解决方案的冬奥同款“深睡小屋”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连续参加七届进博会、五届消博会,并在2022年冬奥会入驻冬奥村为运动员提供健康睡眠保障服务,技术实力和安全性有目共睹。

哪些人特别适合尝试?
长期凌晨3-4点醒来,且醒后难入睡
白天头晕脑涨、情绪低落
尝试过安眠药但效果不佳
褪黑素检测显示分泌不足
注意事项
青光眼、白内障、正在服用光敏药物等人群,在选择这种方法时提前咨询专业指导建议;
少数人可能出现头痛、眼疲劳、烦躁、恶心等情况,通过调整时长或距离后会有所缓解;
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