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睡觉时有没有身体突然不受控地抖动一下的经历?那种感觉就像是仿佛从高空坠落一样,有时候往往还会被吓醒。其实,这种在睡眠中突然抽动并惊醒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入睡抽动”或“入睡前肌阵挛”,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理现象。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并且可能会伴随其他不适,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人在睡眠时为啥会突然猛抖一下?

Image by Freepik
“入睡抽动”通常发生在入睡初期,也就是从清醒状态过渡到睡眠状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逐渐减弱,但仍有少数感觉神经保持活跃。这些活跃的感觉神经会向肌肉发出指令,导致其不自觉地抽动。这种抽动往往伴随着一种自由坠落感和朦胧的梦境,并会导致惊醒。
常见诱因包括白天过度疲劳或精神紧张、情绪起伏较大,人们在晚上睡觉时,神经系统依旧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一时难以快速平复下来,便容易引发肌肉抽搐。
美国睡眠协会的研究显示,约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这样的入睡抽动,更有10%的幸运儿每天都能体验到这种奇妙的感觉。
这种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需过度担忧。但如果是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可能会与某些健康问题相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好是及时进行专业检查,以排除潜在健康问题。
频繁入睡抽动或暗示身体以下健康问题
缺钙: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异常升高,导致肌肉在入睡时突然发生不自主的短暂收缩,表现为肢体抽动、“踩空感”或惊跳现象。
这种因缺钙引发的神经肌肉兴奋性紊乱,会让入睡抽动的频率明显增加,因此,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钙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流失过多有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类人群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情况,这会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下降。当大脑检测到“缺氧信号”时,可能会紧急发出指令,通过身体抖动的方式唤醒身体,让人恢复正常呼吸。
不宁腿综合征:这类人群在休息或入睡时,腿部会出现酸胀、麻木、刺痛等不适感,需要通过活动腿部才能缓解。这种疾病会干扰睡眠,同时也可能伴随入睡抽动,尤其是在腿部肌肉试图放松时,更容易出现抖动。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身体代谢加快,神经和肌肉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即使在睡眠中,肌肉也容易出现不自主的抖动;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会导致代谢减慢,肌肉松弛无力,也可能间接引发入睡抽动。如果“入睡抽动”频繁,同时伴随心慌、多汗、怕冷、体重下降/增加等,需要警惕是否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
癫痫:部分癫痫人群的发作会在睡眠中出现,表现为身体突然抽搐、抖动,有时还会伴随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情况。与普通的入睡抽动不同,癫痫引发的抽搐通常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可能反复发作。
如何改善“入睡抽动”?
想要改善这种有时候会被“吓醒”的入睡抽动现象,可以先从以下6方面入手,如果调整后仍无效果,且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不适,记得及时进行检查,以排除是否与健康问题相关: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长期熬夜与晚睡,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打乱作息,有助于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入睡抽动的发生。
优化睡前习惯:一方面,可以通过避免睡前进行剧烈运动,避免睡前喝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防止肌肉“过度兴奋”,影响肌肉和神经的放松,增加“入睡抽动”的风险;
另一方面,可以在睡前适当进行一些轻柔、舒展性的运动,比如瑜伽、简单的伸展运动等,帮助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减少入睡抽动发生的几率。
调整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日常多吃一些鸡蛋、牛奶等富含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缓解缺钙引起的抽动。
舒缓压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睡觉前避免过度思虑/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放松活动,舒缓情绪,安抚神经,减少抽动现象。
注意睡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睡姿,尤其是趴着睡或压迫神经的睡姿。
优化睡眠环境:确保卧室环境安静、昏暗、凉爽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梦陀螺深睡小屋,在卧室打造有助睡眠的荷电粒子微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减少抽动现象。
它应用全球首创的荷电粒子与荷电粒子波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载能荷电粒子以波的形式,与大脑脑波形成叠加和增幅,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微环境,提供无损伤、非药物、非接触的新生物学辅助深度睡眠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