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这个时节,万物复苏,春雷始鸣,标志着一个新的生长周期的开始。惊蛰一到,春天的气息也就愈发浓厚了,虽然气温回暖,万物生机盎然,但也伴随天气多变、雨水增多、各种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的情况。因此,这个时节的养生也特别重要,无论是起居、饮食还是运动……都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多加留心注意,顺应天时,健康一春!

Image by Freepik
惊蛰起居:早睡早起,适当春捂
惊蛰过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渐升,新陈代谢加快。为顺应天时,我们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晚上不晚于23点入睡,早上不早于6点起床。
同时,惊蛰时节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早晚昼夜温差依旧较大,而且天气多变,所以“春捂”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春捂也要适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比较稳定时,就可逐渐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衣物,重点要护住头部、颈部、腹部、关节等部位,以防受寒。
惊蛰饮食:多甘少酸,润肺健脾
在饮食方面,惊蛰时节宜多吃甘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中医认为,春天肝气旺,肝气过旺易伤脾,而甘味食物能滋养脾气,如大枣、山药、燕麦、南瓜、红薯等。同时,为应对气候干燥,可多吃些润肺的食物,像梨、枇杷、银耳、荸荠、莲藕等。
另外,适当食用温热食物,如韭菜、洋葱、大蒜、生姜、葱等,有助于抵御寒冷,促进阳气生发的同时,还可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除之外,饮食还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并减少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身体的保暖功能和正常的生理代谢。
惊蛰运动:动静结合,适度锻炼

Image by Freepik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升高,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机。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建议选择一些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的时间可选择在上午(太阳升起后)或下午,避免在清晨过早或晚上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以免受寒感冒。
除此之外,也可适当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如瑜伽、拉伸等,帮助舒展筋骨。除了肢体运动,下棋、打牌等动脑活动,以及听音乐、唱歌等娱乐活动,也有助于锻炼头脑、愉悦心情,做到动静结合,让身体各器官组织机能充分活跃起来。
惊蛰情志:保持舒畅,避免肝郁
惊蛰时节,人体肝阳之气渐升,阴血常相对不足,容易出现急躁、易怒等情绪,进而诱发情志方面的问题。因此,春季情志调养尤为重要。
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愉快的心情。日常可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点滴;也可以通过阅读、画画、书法、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避免钻牛角尖。
当然,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也可以外出踏青,爬爬山,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舒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因此,在这个时节,我们应保持心态平和,注意避免生气、发怒,以免伤肝。
惊蛰预防:防范春困,警惕流感
惊蛰时节,天气渐暖,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容易产生 “春困” 现象。为缓解春困,保证充足睡眠是关键,睡前可通过泡脚、按摩脚底,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也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打造有益睡眠的荷电粒子微环境来助力夜晚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同时,惊蛰后各种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加之气温不稳定,感冒成为多发病。大家要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此外,还可通过饮食调理和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对于本身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惊蛰,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春日馈赠,让我们顺应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做好养生保健,以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美好的春天。愿大家在这个惊蛰时节,如破土的新芽,生机勃勃,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