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0天的三伏天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末伏,再过十天便正式出伏。作为三伏中的最后一伏,此时虽已由夏入秋,却常伴有“秋老虎”的余威。暑热未消的同时,湿气渐敛,秋燥渐起,加之昼夜温差拉大,稍不留意身体就容易“生事端”,甚至为秋冬健康埋下隐患。
因此,在这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关键10天,身体养护方面一定不要掉以轻心。想要安然度过三伏天尾声,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以下这些注意事项务必放在心上。
末伏做好三防
防 “秋老虎” 携湿伤脾:末伏,俗称“秋老虎”,高温与高湿并存,加上人体经过一夏天的消耗,脾胃功能较弱,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出现乏力、腹胀、舌苔厚腻等情况。此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避免过量食用生冷、甜腻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同时,生活习惯方面,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出汗后及时擦干换衣。
防秋燥伤津耗气:末伏已立秋,气候会逐渐由湿转燥,加上白天高温依旧,人体水分蒸发快,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结等 “秋燥” 症状。此时记得补水润燥,多喝温水、淡茶或吃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过量饮酒、吃辛辣刺激食物。另外,还要做好环境保湿,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 40%-60%之间,避免干燥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防冷热交替引发不适:末伏昼夜温差明显增大,若不注意保暖,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尤其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的同时,夜间睡觉要避免空调或风扇整夜直吹。

Image by Freepik
末伏饮食有讲究
吃果不吃瓜: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瓜类多属阴寒性质,立秋后,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比如西瓜,在立秋后就要少吃或不吃了。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梨、葡萄。前者可以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后者则有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等作用。
吃酸不吃辣:中医认为,肝属木,金克木,肺气太盛可能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此时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而之所以要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是因为辣食除了会消耗人体的大量体液,还会使人肺气太盛,从而导致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会影响到冬季的健康。可以适当增加如山楂、柠檬、杨桃、柚子等酸性食物摄入,同时还可搭配具有滋阴、润肺养肺作用的蜂蜜来固护肺阴。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秋后雨水多,湿热交加易伤脾,可以适当多吃山药、芡实、小米、赤小豆等祛湿健脾和胃的食物。为防止秋燥引起 “上火”,可适当食用如银耳、梨、莲藕、蜂蜜、核桃等滋阴润肺的食物。
运动、作息同样重要

早睡早起,睡个午觉:立秋之后, 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利于肺气的舒展。晚上可以在21:30-22:00左右睡觉,早晨5:30-6:30起床,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中午可以适当进行30分钟内的午休,缓解疲劳,补充精力。
睡眠存在问题的朋友可以打开冬奥同款“深睡小屋“睡眠健康系统,打造一个有助睡眠的荷电粒子微环境。该系统应用荷电粒子波原创核心技术,通过载能荷电粒子以波的形式与大脑脑波形成叠加和增幅,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睡眠微环境,提供无损伤、非药物、非接触的新生物学深度睡眠解决方案。
瑜伽、太极、八段锦是首选: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此时的运动也应该顺应这一原则,优先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损耗阳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马上去洗冷水澡或者吹空调。
末伏的这10天,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从饮食、运动、作息等各个方面呵护好自己的身体,过好最后三伏天的同时,一起以健康的状态迎接秋冬的到来!